為何這個冬天一直在生病?張文宏兩會現場解答
近日,#張文宏談為何這個冬天一直生病#的詞條登上微博熱搜引發眾多網友關注和討論,去年秋冬以來,我國出現了新冠、流感、肺炎支原體感染等多種呼吸道疾病疊加流行的情況,不少人還存在反復感染、交叉感染。
為什么這個冬天我們好像一直在生病?
在兩會現場見到張文宏,記者們最關心的就是傳染病,有記者向張文宏提出,似乎感覺流感比新冠疫情前更為普遍,且存在反復感染、交叉感染的情況。
對此,全國政協委員、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、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說:
今年,我們監測到一個數據,這些疾病平時流行的節律出現了紊亂。
2019年流感的發病是夏季一輪、冬季一輪,2019年是沒有新冠病毒的,這一年支原體和衣原體也不是那么嚴重,而且時間點也不在冬季。
今年,流感的流行提前了一兩個月;支原體、衣原體的流行在八、九月份的時候到來,跟流感的這波流行,完美地有了一個交叉,所以你就感覺到支原體、衣原體這一波剛剛結束,馬上來了一波流感。
我自己覺得明年會有所改善,各大傳染病流行的整個頻率,它會逐漸地回到自己應有的節律。
新冠病毒感染時有發生,是不是病毒又變異變強了?
“現在的情況是,大流行以后它會進入一個地方性流行。地方性流行的特征就是病毒開始進行了常態化的存在,然后病毒的發生發展會處于一個比較低的水平。隨著免疫力的高或低,它也不斷地起伏。關于新冠最終的走向, 我們可以再觀察一段時間,無非兩個方向,流感化或者是感冒化。”張文宏介紹道。
在今年兩會上,張文宏提交了一份《關于緩解秋冬春呼吸道傳染病高發難題,探索呼吸道疾病醫防融合新型健康管理模式的提案》。
在這份提案中,張文宏指出,國家高度重視并持續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,但要真正從根本上破解這個難題,還需要在醫防融合機制方面繼續有突破性的創新,充分應用新技術,賦能基層的診治能力,提升基層醫療機構能力,讓老百姓有可以信賴的基層醫療體系,降低季節性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間大醫院資源擠兌、百姓不能得到及時救治的窘境。
對此,張文宏提出四點建議:
一是全面建設醫防融合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
在他看來,要對基層的醫療體系有針對性地進行多維度的有組織的培訓,著重于實戰能力的提升,加強對疾病的全周期管理。同時,需要聯合疾控中心、上級醫療機構,關注醫防融合背景下的疾病管理的全面性、整體性,特別是針對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基礎的高齡患者,如果在基層做好平時的疾病管理,對于患病基數大的疾病,還可以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,就能減少大醫院常態化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應對壓力。
二是切實提升基層醫療診斷技術與藥物供應
他認為,冬春季節各三甲醫院求治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人滿為患,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可羅雀。很大因素在于基層醫療機構檢測能力不足,藥物供應有限,感染的輕癥患者不得不涌向大醫院。因此,除了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培訓之外,還要著重切實提升診斷技術與藥物供應能力等,“特別是要避免出現醫生有能力但無有效藥物供應、無診斷方法的窘境,不能讓老百姓對基層醫療失去信心。”
三是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信息化和互聯網醫療建設
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,遠程醫療技術、醫療體系診斷平臺和藥物配送的社區延伸,都可以通過社區醫生和鄉村醫生實現大醫院精準診治能力的延伸。
同時他還提到,要創新“互聯網+醫療”的一站式服務模式,實現“線上問診-居家診斷-在線處方-醫保支付”全流程管理,給予呼吸道流行季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“足不出戶”的專業衛生服務與健康管理。
四是在部分條件成熟地區,建議率先探索呼吸道疾病醫防融合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
“鼓勵地方創新管理模式,在條件成熟的區域,特別是基層衛生體系比較完善、醫防融合工作扎實、信息化和互聯網醫療比較發達的區域,率先建設以基層醫療體系為核心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,從篩查-預防-急性疾病就診-慢性病發現-社區醫生簽約-信息化對病人開啟新的健康管理模式,規范慢性呼吸疾病管理流程,強化早期篩查和早期發現,推進早診早治,提升防控效果。”張文宏在提案中寫到。
在參加小組討論時,張文宏建議將《政府工作報告》中,有關“推進分級診療”的表述進行修改,將“著眼”改為“持續”。張文宏認為,我國推進分級診療的余地很大,就應該一年比一年做得更好。